春节前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名单,其中包括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文化街区等102个单位。春节期间,这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旅游消费集聚区表现出人气旺盛、消费火爆、热点三个特点。监测数据显示,头部集聚区夜间客流量累计达到9851.21万人次,同比增长58.31%。夜间被视为消费的“黄金奖杯”,集聚区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走出家门,亲身体验“灯火里的中国”之美。
“烟火气”满满
各地集聚区以高度的业态集聚度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特色,人气旺盛、消费活跃,有效推动了夜间经济的提质升级,成为城乡璀璨“烟火气”的重要承载体。葛仙村、山海灯会、汉服赏梅、春节庙会等吸引了大批群众,让他们在灯光秀、水舞秀、曼哈顿火晚会中深切人间烟火气。葛仙村度假区通过核心夜游产品的围绕美食和特色活动增加客留时间,举办音乐节、演唱会等活动促进夜间经济的繁荣。此外,度假区还积极营造街区夜景氛围,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吸引力力的夜游体验。
专家指出:“以集聚区或产业集群形态推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发展,有利于丰富的文旅业态、创新体验场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宋洋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看来,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既是现代城市的重要产业形态,也是文化和旅游消费在传统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
近期,省咸阳市咸阳老街围绕秦文化推出一系列品牌,逐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乐”产业链条,以老城陕西振兴为核心,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多层串联,完善整体环境,提升旅游品质。“我们意在打造引爆效应的咸阳老街文旅IP,将老街记忆转化为可吃、可玩、可带走、可传播的旅游价值和消费价值。”咸阳市渭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波介绍,下一步将推出更多跨界融合产品,培育复合型、沉浸式消费业态,如“深夜食堂”、24小时餐厅咖啡店、时尚创意店等。

夜间文旅“文化味”更浓
为了丰富夜间出游体验,各集聚区纷纷墓具特色资源,打造了独具“文化味”的文旅IP。结合历史文化、非遗技艺、民俗表演等元素,不断为市民和游客夜间出游文化魅力。
天仙缘片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围绕“中华天仙缘”夜游品牌,以“大爱文化”为核心,创新构建沉浸式夜游新场景和新业态。项目包括董永七仙女文化园、海春塔苑、相遇海街区等多个“大爱”夜间主题项目,形成了集文博古迹、娱乐演艺、生态观光、餐饮购物、住宿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夜间文旅业形态体系。
在江苏盐城市东台市西溪旅游文化园区,持续围绕“大爱文化”举办元宵节仙女赏灯、西溪音乐节七夕情人节等节庆品牌活动,丰富了游客体验。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古城通过创新夜间消费业态,保护科举文化景观,打造进士巷工艺美术大师一条街,同期举办“中国旅都·最氧三明”状元巡游记等系列活动。夜间美食购物街区、打更巡游、山歌擂茶、灯舞旱船等表演也丰富了游客体验。
浙江省衢州市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敲钟迎福、汉服游园、舞龙快闪等夜间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创造了尽享年味的体验。街区还打造了多个夜游项目,包括“浸梦水亭门”沉浸式剧场、天王塔沉浸式艺术馆夜游等,同时推出夜秀、夜宿场所,以及夜食、夜购、夜读、夜养等品牌,不断丰富夜间消费场景。

彰显“多元性”
文商旅业融合,打造“新夜态”是各集聚区的独特之处。近年来,这些地区在坚持因地宜制造和文化赋能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文旅业态、延伸产业链和消费链,创造兼具了服饰文化内涵和人文风情的产业、生活、艺术、消费空间,体现了夜间消费空间的新趋势和新品质。
在河北省保定市西大街上,“宝藏保定·欢乐新春”龙腾古城闹新春2024年西大街新春庙会举办,大型情景巡游、民俗演出、戏曲节目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在一场精彩的盛宴中。
定古城保护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保障多种形式的夜间消费活动,逐步打造了独具魅力的夜生活生态圈。”公司明确提出了“直隶第一街”IP品牌,引入非遗活化剂博物馆、老字号体验号、特色文化美食等要素,以建筑、文化、非遗、商贸为核心理念,通过线上线下全景运营,聚焦美学西大街、品质西大街、文化西大街、特色西大街、国潮西大街西大街、魅力西大街,熙熙攘攘的游客夜间体验消费。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西岸顺庆府旅游文化区采用“白天经济+夜间经济”组合模式,允许商户自行调整服务状态满足市民和游客10时后的消费需求。 南充市顺庆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我们举办夜探美术馆、后备厢市集、蜡烛光音乐会、夜间晚会、城市露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持续推动‘文化+旅游+商业’深度融合发展。”
专家建议:“夜间消费品牌要表现‘多元性’。夜间消费应满足休闲、娱乐、放松等多元需求,以创意和科技为支撑,打造以精神文化体验为核心的夜间经济新业态和新场景。宋洋强调,夜间消费产品开发要突出地域性,各地应结合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市场主体根据不同季节、人群和文化诉求,开发更多“本土味”的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解决“千元”问题。人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