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平时上班、上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业余时间走进文化馆,学知识、学技能,交朋友,因文化的滋润而出别样的温暖。

多地文化馆满足年轻人的新需求,开放、错时的服务,让忙碌的城市回归人心……

抢到您幸运,学到知识很开心,演出后很自豪

书法、京剧、盘扣技艺、大提琴、芭蕾舞者、整理收纳……2023年,浙江省文化馆夜晚和周末时间,常常灯火通明。“学起来”“动起来”“玩起来”,市民们纷纷点赞。

2023年底,浙江省文化馆“文艺赋美”全民艺术学堂培训成果展演和培训成果展览举行。有学员带来合唱、话剧、流行声乐、古筝等演出,有学员展示书法、摄影、雕坯瓷、盘扣等作品,让观众直呼“精彩”。

谁能想到,几个月前,不少台上自信演员,还是第一次接触这门艺术的“门外汉”;不少潇洒的毛笔书法,也出自毫无基础的学员之手。

文化馆里,90后、00后学员不在少数。“抢到课程幸运,学到知识很开心,演出后很自豪!”年轻人如此露心声。

接受培训后,将继续人表达走上舞台的渴望。购买器材、组织团队、搭建舞台……文化馆继续自我加压,让学员尽职展示才艺。

夜幕降临,婉转的音乐、曼妙的舞蹈在湖南省、株洲市、湘江两岸风光带、商圈广场、公园景区等公共空间连续上演。表演群体中,80%以上都是中青年,除去表演本身,他们放松的状态、自信的表达、真诚的玫瑰,感染了许多市民和游客。

”王先生说,“我们去年开始积极在街头巷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微舞台‘街头艺术站’,让学员不仅可以在培训中学习技艺,还能有机会登台展示,当主角、赢掌声。”

或传承传统风格,或延续工业厂房设计,或充满现代流行元素……漫步株洲,艺术站的舞台空间各异,基本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很有特色;器乐演奏、魔术杂耍、炫酷街舞、戏曲表演、非遗技艺等文艺演出,各有各的看点。据统计,2023年,株洲全市16个站点完成常态化演出1100余场次,主题活动近200场次,惠及群众15万余人次。

“艺术站很便捷,街边就有舞台;很美观,里欣赏歌舞”“既便捷我们的文化服务,也展示了城市精神的风貌”……和在线上留下好评。

文化馆精心安排,提升服务效果

“从2014年开始,浙江省文化馆每年春、夏、秋三个季节都会开展公益课程培训。只是培训时间多是关于工作日,基本只能服务老人、小朋友等一部分群体,内容也比较传统,与‘全民艺术普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浙江省文化馆馆长静说。

2021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培训,使各级文化馆成为城乡居民终身美育学校。”

2022年,浙江省文化馆希望做出突破,为此,我们进行了广泛调研。

如今城市里,外来的人口占比不低,其中不少是年轻人。调研结果表明,“上班族”几乎都表达了对文化艺术的迫切需求。“年轻人的生活水平上去了,更需要丰富、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馆的建设者,我们应该让年轻人获得知识、获得文化熏陶,感受文化的温度、城市的温度。”静表示。

为了方便“上班族”,2023年,浙江省文化馆推出157门课程,时间为每天19时以后和周末,全年培训超过3100课时,惠及学员达9万余人次。

围绕“人们喜欢身边的艺术形式是什么”“当下流行什么文化元素”等问题,去年年初,湖南省株洲市文化馆也组织了20个调研小组,深入小区、学校、社团、培训机构,发放问卷5000余份,为的是让服务精准对接年轻人的期待。以调研为依据,茶艺、湘绣、八段锦、吉他、萨克斯等晚间和周末培训热线开展工作;株洲街头艺术站也确定了“民间高手出道圈地”“市民打卡地”的风格与定位。

年轻人对文化馆的课程与演出的渴望与热情,并取得高分,让文化馆老师很有成就感。龙晴说:“我们会继续优化服务细节,继续提升服务效能。”

用所学所长、精神气质感染更多人

折叠、缝纫、盘绕……在老师的细心引导下,一个普通的布条也蕴含着美好寓意的蝴蝶扣、梅花扣、寿形扣。取其形,延其意,一节课后,不仅了解了盘扣制作背后蕴含的美学深意,学员还能收获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胸针、挂饰、书签等。

“在这里上课,老师是非遗传承人,有资深艺人,也有文化馆的资深教师。”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馆馆长甘楠说,“文化馆有优质、稳定的师资资源和组织能力,目前从艺机构聘用的教师和本馆教师各占一半。在开课前会进行试讲听取,让我们的学生质量统一、评价合格,保证课程内容的优质性。”

《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鼓励各地以文化馆为主导,联合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搭建全民艺术普及平台,搭建社区文化服务平台。”

学员在文化馆接受公益培训后,也将获得培训和奉献,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报名“火爆”,抢课“秒空”……一段时间以来,全社会对培训资源不足、抢课难的反馈日益增多,阮静也在思考如何既扎实开展工作,又能满足更多群众的需求:“我们将发动杭州市各级文化馆参与联动,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参与进来,逐步使“家门口的培训”成为可能。”